close

昨天學生傳來了一份伊莉莎白吉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TED講座

這位作者,是去年度在台灣燒成一片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作者,曾看過這本書的朋友,應該知道故事中的主角長期承受著寫作與種種焦慮,故事中她一度依賴愛情來填補內心的坑洞,最後走上了尋求佛陀與靈修指導的道路,直到安頓好自己的身心之後,才開始真正的,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短短兩小時不到的電影往往無法表達這些內心的曲折與恐慌,畢竟所為電影往往都是依賴畫面與行動來推進,光是幾個特寫的內心戲,帶不出心中真正的徵結。

但書的部分我倒是很喜歡,雖然書中提到New Age和靈修的部分太多,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基礎很容易看得一個頭兩個大,也無法理解人們追尋這些為的是甚麼(說到這個,電影瞪死一隻羊也談了很多New Age的東西,對我們這種長期都在關注這方面東西的觀眾來說,真的是非常惡趣味啊XD)

每一個人在創作或在人生中承擔的壓力各有不同,有人神經纖細有人神經特粗,再加上每個人關心關注的點都不太一樣,甲覺得無所謂的事情在乙身上可能已經像原子彈一樣炸開,粗率的以「你這沒什麼,我才怎樣怎樣」去壓抑別人似乎是大多數人一貫的邏輯,講的話沒有人聽得懂也沒人願意聽,久而久之,人要不壓到生病都難

在這場主要談創作力的講座當中,作者談到了自己在寫作上遭遇的各種狀況與體悟,她旁徵博引談了很多東西,包含虛無飄渺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

希臘羅馬時期的人認為創造力不是來自人本身,比較像是來自【精靈】,這邊說的精靈也許像是大地之母給的指引或是指導靈,但也可能是家庭小精靈多比之類,他們潛伏在四周,等待一個絕妙的好時機降臨,因此創作可以不僅僅只是自己付出努力,當然承擔作品好壞的壓力地人也不僅僅只有創作者自身

文藝復興時期則認為創造力存在於個人,所以有創造力的人被稱為【天才】,像是那一切能力與才華全來自娘胎,是打從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也因為如此,想踏入創作的人擔憂自己沒有天份,已經在創作的創作者則容易陷入恐慌與焦慮,擔心自己沒有天份,也擔心再也寫不出好作品。

作者信奉的其實是前者,她提到:當<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暢銷走紅甚至改編成電影後,許多焦慮接踵而至,身為一個作者,不僅僅是自身,也包含了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給予的壓力,讓許多人都問她,她也不停自問:「妳不擔心妳再也寫不出這樣的東西了嗎?妳不怕妳一輩子都得繼續寫作嗎?妳不擔心妳沒靈感哪一天再也寫不出來了嗎?」

但若寫作不僅僅只是一種靈光乍現,也是一種累積與沉澱,靈感,又怎麼會缺乏呢?

若寫作不僅僅是自己付出,也包含的大地與虛幻之間的能量轉換,好好壞壞,我們都已經盡力盡情演出,又何必再苛責自己呢?又何必再懷抱那些焦慮與恐慌,任無止境地憂慮與自暴自棄填滿自己創作的每一個空檔呢?

這份短短20分鐘的演講中,有一段讓我很有感觸的是,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人們被教育創作者就該承受一定程度的痛苦,就該與酗酒失眠為伍,就該把一切搞得一團糟,就該脾氣暴躁,而且無論在何時何地,無論創作了多少作品,都得被質疑被懷疑能否繼續維持這個工作,能否繼續維持創作?

人們被教育著應該為他們天生被註定的事情懼怕,被教育著所謂的創作力與我們遭受的痛苦息息相關

但水電工與電腦工程師,教師與超商計時人員可不會一天到晚被人質疑能否勝任自己的工作,下一次能否在達到一樣的成果與成就,或是有沒有靈感可以繼續在工作上創作,也沒人會擔心水電工要是做了一輩子水電工都不紅怎麼辦

當然會有人說,這些工作靠的是經驗而非創意,但寫作一樣依靠經驗,只是那經驗是從累積閱讀與累積寫作開始

不管今日靈光是否現身,我們都該依靠自己的經驗與累積起來的能力,好好的,踏實的創作

無論你是在哪一個行業,正肩負著甚麼樣的責任,我想這一個短短的講座真的很值得仔細聽聽

也許,會像我一樣得到很多收穫喔:)

 

 

 

原始連結:subtitles Available in 要選擇 Chinese(Traditional)才會跑出繁體中文字幕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