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名家談寫作 (5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昨天學生傳來了一份伊莉莎白吉伯特(Elizabeth Gilbert)的TED講座

這位作者,是去年度在台灣燒成一片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作者,曾看過這本書的朋友,應該知道故事中的主角長期承受著寫作與種種焦慮,故事中她一度依賴愛情來填補內心的坑洞,最後走上了尋求佛陀與靈修指導的道路,直到安頓好自己的身心之後,才開始真正的,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短短兩小時不到的電影往往無法表達這些內心的曲折與恐慌,畢竟所為電影往往都是依賴畫面與行動來推進,光是幾個特寫的內心戲,帶不出心中真正的徵結。

但書的部分我倒是很喜歡,雖然書中提到New Age和靈修的部分太多,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基礎很容易看得一個頭兩個大,也無法理解人們追尋這些為的是甚麼(說到這個,電影瞪死一隻羊也談了很多New Age的東西,對我們這種長期都在關注這方面東西的觀眾來說,真的是非常惡趣味啊XD)

每一個人在創作或在人生中承擔的壓力各有不同,有人神經纖細有人神經特粗,再加上每個人關心關注的點都不太一樣,甲覺得無所謂的事情在乙身上可能已經像原子彈一樣炸開,粗率的以「你這沒什麼,我才怎樣怎樣」去壓抑別人似乎是大多數人一貫的邏輯,講的話沒有人聽得懂也沒人願意聽,久而久之,人要不壓到生病都難

在這場主要談創作力的講座當中,作者談到了自己在寫作上遭遇的各種狀況與體悟,她旁徵博引談了很多東西,包含虛無飄渺的靈感究竟來自何方?

希臘羅馬時期的人認為創造力不是來自人本身,比較像是來自【精靈】,這邊說的精靈也許像是大地之母給的指引或是指導靈,但也可能是家庭小精靈多比之類,他們潛伏在四周,等待一個絕妙的好時機降臨,因此創作可以不僅僅只是自己付出努力,當然承擔作品好壞的壓力地人也不僅僅只有創作者自身

文藝復興時期則認為創造力存在於個人,所以有創造力的人被稱為【天才】,像是那一切能力與才華全來自娘胎,是打從一出生就已經決定,也因為如此,想踏入創作的人擔憂自己沒有天份,已經在創作的創作者則容易陷入恐慌與焦慮,擔心自己沒有天份,也擔心再也寫不出好作品。

作者信奉的其實是前者,她提到:當<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暢銷走紅甚至改編成電影後,許多焦慮接踵而至,身為一個作者,不僅僅是自身,也包含了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給予的壓力,讓許多人都問她,她也不停自問:「妳不擔心妳再也寫不出這樣的東西了嗎?妳不怕妳一輩子都得繼續寫作嗎?妳不擔心妳沒靈感哪一天再也寫不出來了嗎?」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0171_488827806221_709076221_6527733_7582368_n.jpg 

轉載自南方人物周刊 文:劉子超 陳小瑾



  年輕時,卜洛克在阿姆斯特朗消磨過大把時光,後來他參加匿名戒酒協會。「我和馬修一樣一度喝很多酒,」卜洛克說,「但我現在也和馬修一樣滴酒不沾。」


  滴酒不沾的卜洛克,確實一度喝得很多。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906612013_192b8d3349.jpg 

 

在妳的寫作生涯中越早能明白下面這個道理越好,那就是:「我們每個人能夠做的貢獻只有一個:能夠為人類普遍的經驗之池注入我們從各自角度看世界所得到的點滴體會。」

從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那個國家的那個特定的歷史時刻,你父母只生下你一個,沒有人的經驗恰好和你相同,沒有人的結論和你一模一樣,沒有人面對這個世界的想法和你分毫不差。(Dorothea Brande)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lannery_oconnor_barry_moser_portrait.jpg 

生活,一直是克雷齊奧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他的作品就像一條綿長的線,持續性地,半自傳性地,講述他因社會和家庭變動,在三大洲的旅居生活。 有一次,克雷齊奧寫道:“我相信,就像弗蘭納里·奧康納說的,一個小說家最後總會寫到他的童年,這是必須的,是這個時期決定了他的命運。國外的生活經歷,我對一個陌生國家的探索,是我從生活中得到的第一份禮物。” 
   
一個小說家最後總會寫到他的童年,這是必須的,是這個時期決定了他的命運。

 

 

米蘭昆德拉講述弗蘭納里·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出自米蘭·昆德拉的《無知》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mingway.jpg 

據說, 海明威寫作時,常有一隻名叫雪球的小貓陪伴他。小貓有時會跳上書桌,在他打字時伸出小爪子撥弄他的手指,而這位威嚴的大鬍子作家臉上卻總會浮起溫和的笑容。海明威欣賞貓既與人親密相處又獨立不羈的生活方式,他說:“人類往往由於某種原因隱藏自己的感情,而貓卻不會。 ”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相對於短篇小說,我覺得一個作家在寫作長篇小說的時候,似乎離寫作這種技術性的行為更遠,更像是在經歷著什麼,而不是在寫作著什麼。

換一種說法,就是短篇小說表達時所接近的是結構、語言和某種程度上的理想,短篇小說更為形式化的理由是它可以嚴格控制,控制在作家完整的意圖裡。

長篇小說就不一樣了,人的命運,背景的交換,時代的更替在作家這裡會突出起來,對結構和語言的把握往往成為了另外一種標準,也就是人們衡量一個作家是否訓練有素的標準。


這是有道理的。由於長篇小說寫作時間上的拉長,從幾個月到幾年,或者幾十年,這中間小說的敘述者將會有很多小說之外經歷,當小說中人物的命運往前推進時,作家自身的生活也在變化著,這樣的變化會使作家不停地質問自己:正在進行中的敘述是否值得?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xin_552070328110359369035.jpg  

海明威諾貝爾獎致答辭,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日: (第54屆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海明威人在古巴,因病不克出席。他寫了一篇致答辭,央請美國駐瑞典大使 John M. Cabot 代為宣讀。

「我不善辭令,缺乏演說的才能,只想感謝阿佛雷德‧諾貝爾評委會的委員們慷慨授予我這份獎金。沒有一個作家,當他知道在他以前不少偉大的作家並沒有獲得此項獎金時,能夠心安理得領獎而不受之有愧。

這裏無須一一列出這些作家的名字。在座的每個人都可以根據他的學識和良心提出自己的名單來。要求我國的大使在這兒宣讀一篇演說,把一個作家心中所感受到的一切都說儘是不可能的。 

一個人的作品中的一些東西可能不會馬上被人理解,在這點上,他有時是幸運的;但是它們終究會十分清晰起來,根據它們以及作家所具備的點石成金的本領的大小,他將青史留名或被人遺忘。

寫作,在最成功的時候,是一種孤寂的生涯。作家的組織固然可以排遣他們的孤獨,但是我懷疑它們未必能夠促進作家的創作。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845884258_8e5c9470fc_z.jpg 

 

隨著尤薩(Mario Vargas Llosa)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久違的拉美文學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我記得馬奎斯曾這樣說過,拉丁美洲作家都在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寫的是同一種現實,每個作家揭示著只是同一個現實的某個部分。

 

拉美文學總給人這樣一種不可單獨抽離而出的閱讀印象,自成一個魔幻現實的王國。 如果要在這個處處散發著神秘氣息的文學王國中找尋一位最早的國王,那就非魯佛(Juan Rulfo莫屬。

 

現在的我們早已熟知了馬奎斯和魯佛之間發生的故事。19617月,一個已經出了五本書,但卻沒有什麼名氣的作家來到了墨西哥。

 

當時的馬奎斯確實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不僅僅是他出了很多書依然默默無聞,更為重要的是他正處在一個寫作上的困頓期,他覺得他的寫作已經進了一條死胡同,他找不到一個合適的縫隙,可以突圍而出。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寫作如果能夠給我們饑餓的藝術家半杯水我就很滿足了。 

蘇童在「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第5場的專題講座《寫作的理由》快接近尾聲的時候如是說。

4048972-STANDARD.jpg 

在一開始的時候,蘇童就說,關於「寫作的理由」,這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份答卷。作家為什麼而寫作,是一個用任何詞彙都不能解釋的問題。所以,在整個講座中,我們聽到的也只是作家自身與寫作有關的人生歷程的娓娓道來。

 

的確,人生處處是文學,生命中的每一個細微的觸動都可能會成為作家作品的一個胚胎與萌芽。從自己的出生,到十歲那年一場大病,到外婆生日時在女裁縫的籃子底下發現一本發黃的殘缺的上海灘畫報,到第一次簡單的對文字的演繹,到第一本作品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出版,再到最後的功成名就、大紅大紫之後的生活狀態,蘇童說他無法確切地說出究竟哪一部作品的胚胎具體地出自於哪,他只知道,每一部作品無疑都是出自於生活中的這一些不經意的觸動。

 

一向認為,孤獨的靈魂是最細膩的,對真正為文字而寫作的人來說尤其如此。我們看到作家都執愛在深夜裏寫作,是因為只有在寂無人聲的夜裏他們才能夠最大程度地品嘗孤獨,很多細膩的、深刻的情感多在此時自然地泉涌筆端。對此,蘇童頗有感概地說,不紅不紫是一個作家最好的生活。太過熱鬧,太過喧嘩,靈魂就無法安靜下來思考,更無法安靜下來寫作。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_1.jpg 


中學時期便立志進入傳媒,起步於中大新聞及傳理系,畢業後在《明報》擔任突發記者。在年多的生離死別新聞衝擊下,陳寧發現自己其實想寫更深入的人物或專題報道,於是暫別傳媒,遠赴英國修讀社會學碩士。

在取得碩士學位後,她回港加入《經濟日報》的副刊,過了一、兩年穩定的生活後,體內的不安分子再次騷動,這次,她去了台北旅居兩年,後來再到巴黎學法文修讀法國文學。大學畢業後她就這樣倫敦、台北、香港、巴黎輪流轉。

在城市間流轉使得她血液中混雜了抽離感,其間,她不間斷地寫作,為內地、香港及台北媒體撰寫專欄,討論時事、觀察城市、細味生活,有溫文有批判,練就一種個人風格,也博得不少掌聲。內地讀者多認識她是塵翎,這名字在內地傳媒用了八年,算早期進入內地媒體寫專欄的香港人。


轉載自2010年12月讀書好陳寧blog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DfX8Wi1cL._SL500_AA300_.jpg


摘自The 38 Most Common Fiction Writing Mistakes

27、不要自我批評到死掉 作者:Jack Bickham作品 翻譯者:沒力史翠普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當今小說氾濫的年代,越來越多的小說慢慢都忽略了創作技巧,盲目地追求快感、發洩、濫竽充數等現象也越來越多。

 文筆再好,語句再華麗,情節再誇張,那都只是表面的,猶如一個帥哥、美女,這類小說可能一開始很吸引人,但接下去,能不能把那批讀者留住就要看作者真正的本事了。

 我認為文章離不開人性,據我所知,當今最熱門最受歡迎的動漫,往往是那些繪畫水準一般,但在故事方面引人入勝的作品,特別是在人性方面塑造成功的作品;而那些繪畫水準已達到「大師」級的,就因為故事方面無法滿足讀者的要求而被打入冷宮的作品很多。舉例,比較成功的動漫作品《高達》,主要描述了戰爭的本性——是因為強大的力量才帶來戰爭還是因為需要和平才需要力量來維護和平?戰爭是對是錯一直是大家尋找的問題。它把戰爭描述的淋漓盡致,更是運用戰爭襯托出人性的多面現象。所以,日本《高達》系列的動漫一直高居榜首。

 

現在我們來討論小說的創作技巧:

 小說劇情是有節奏感的,它就像一首鋼琴曲,它的旋律有輕、重、急、緩,曲子在緩和、溫順的時候,或激情、高昂的時候,都要經過深思熟慮的設計才可以完成。一個旋律很沒的曲子,聽起來會很舒服、感動。但如果曲子是雜亂無章、不和諧,聽起來就顯得格外刺耳、不舒服,也不知道它要表達什麼。曲子有抑揚頓挫,那故事的結構也是一樣的。

 

一、人物個性的刻畫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許多時候,當樂趣變為了任務之後,樂趣也就不再是樂趣了。

起點當編輯,是因為自己的愛好,可真正當了編輯之後,卻發現這份工作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就說看小說吧,本來看小說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但當了編輯之後,每天要跟進維護小組內的數百部簽約作品與重點關注作品不說,還有新書審核,包括當天入庫的新書、申請簽約的作品、以及簽約作者直接給來的稿件,一天差不多就有一兩百部。另外有些時候,一天的新書審核數量比這更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自然期待著看到更多新穎有趣的小說,至少也要老套但出彩的作品。然而,那些新書卻一本又一本的讓我失望了。如果是新入庫的新人作品,倒也罷了。但一些老作者的新作,竟然也是老套的題材、無聊的情節、貌似華麗卻毫無營養的開局……這不能不讓我失望,甚至有些生氣。

我並不是氣自己看不到好書,而是為那些作者感到惋惜。

在我看來,他們中的許多人明明文字功底不錯,明明也希望走商業化路線,但寫出來的東西,卻全然不是這麼回事。站在他們的立場上,我為他們浪費了大好的時間和大好的題材而深感惋惜。

幾分鐘前我剛審了一部老作者的新作,從第一章開始,首先是一大段景物描寫,然後是與主線情節毫無關係的人物對話,接著是華麗的打鬥,然後主角出場,開始夢囈般的抒情回憶,之後又是段莫名其妙的情節。

 幾萬字下來,我甚至都沒看明白,這到底是什麼類型的小說。等我忍無可忍去問作者作品的賣點究竟是什麼時,作者告訴我,不要著急,在給我的稿件之後,大概再有一兩萬字,就會體現了。我當時徹底暈了!

 當那位作者問我該在多少字內體現賣點時,我告訴他需要在一百字內。當然,一百字是個誇張的說法。但無論如何,用最快的速度,盡可能早的將賣點展示給讀者,才是作品的成功之道。

 畢竟,現在已經不同於前兩年,現在是超量作品同時湧現的年代,這些良莠不齊的小說,給讀者挑書帶來了很大的麻煩,讀者選書,已經不可能耐心讀到一半才決定是否追看。這樣,作品開頭成功與否,基本決定了一本書的生死了。

 如果作者太過「沉著」,把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放到許多萬字之後,那麼,除了作者自己,恐怕沒有讀者能夠欣賞到那些精彩情節了。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佚名(謠傳是司馬中原,但我不太確定呢)

很有趣而精闢的一篇文章,沒力看了一直狂笑~XD


古人為文,淺詞練字極費工夫,有為一字拜師者,有為一字撚斷一莖須者,若干大家,都具惜墨如金的美譽。但如今寫稿,按字計酬,惜墨的結果就是「無」金,韓柳歐蘇若生在當代,不改行非得餓肚皮不可。

時人寫稿,看透了這點,既然煮字療饑,總得多煮一點;文章摻水,竟然變成一門學問了。個人煮字多年,向來以多產文明,對於文章摻水之法,不敢說窮其奧妙,至少略有些心得。按理說,這是吃飯的秘方,不可輕易示人,若全被別人學去,我的飯碗豈不砸了?不過,近年閱讀了不少當代的作品,覺得江山代有才人出,新人摻水勝老人,以下所舉,皆為摻水新法,個人那一套,已不敢望其項背矣。

 

第一法,曰「拉油條法」。

內容就是那麼一點,長短粗細全靠手上功夫,客人說長一點。好!就長一點!順手一拉就行。短篇改成長篇,不難,多開兩次舞會,多吃幾餐飯,不怕篇幅拉不長。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