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喜歡討論。

不管是跟別人討論,還是跟自己討論。

當初會跟銀快交往,繼而維持了三年多的婚姻,最主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兩個人每次討論事情,都會很有收穫。

討論應該是不同觀點美妙的融合,應該是彼此有一種默契,知道哪裡可以談深一點,哪裡帶過就好。更重要的是,好的談天與討論,可以不用解釋一大堆,可以很順暢的一路聊下去。

每次討論的時候,兩個人的腦筋都會一直動,從一個小小的點串得老遠,到後來甚至看電影或是閱讀的時候,也都是腦筋大量運轉,看書的時候也很自然會跟當下或曾經遇過的事情對照,試著歸納一種感覺,或是一種我自己的結論。到後來就會覺得,閱讀也是一種討論,翻開書頁的時候,可能有些篇章是享受,有些是新知,有些則是討論或延伸。

因為常分析常想,到後來根本已經變成強迫症了XD 

不管是看娛樂片還是藝術片,都能找到一個對應的切入點,看書的時候也是。有時甚至會去分析電影裡面一個不起眼的設定背後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設定?電影反映了什麼?

例如迪士尼夢工廠或是皮克斯,不管哪一家出的動畫卡通,近幾年來常常試圖反映成人的焦慮(小朋友的焦慮反而比較少一點),史瑞克恐懼關係改變及承擔責任,超人特攻隊的中年危機,食破天驚的景氣低迷,馴龍高手裡的父子關係等等。另外還可以看出來的趨勢是女性主角開始變得堅強聰明(當然也有幾個可以歸類到強悍)愛情不再是唯一的訴求。

而每一陣子特別關心某個議題,看書的時候好像有關鍵字系統一樣,看到某些字句眼睛會亮起來,或者明明作者寫A,但同樣的東西我卻能對應到現實生活中的另外一個地方,例如保羅奧斯特的這段文字:

我唯一犯的錯就是閉上了眼睛。

飛機離開航空站,開始在跑道上滑行,我不想看著我們起飛。我感覺起飛是最危險的一刻,要是我能撐過從陸地飛上天空這一個階段,不去理會我們與地面失去聯繫這件事,那我大概就能熬過這趟旅行。但我不該妄想把這一刻阻擋在外,不該在這一刻切切實實地鋪展開來的時候還想把自己切割出來。去親身經驗當然很痛苦,但更糟糕的是把自己跟痛苦切割開來,退縮回自己的心事裡。

現實的世界不見了,沒有什麼可以看,沒有什麼來轉移我的心思,幫助我不向恐懼屈服,我的眼睛閉得越久,就看見越多恐懼要我看見的東西。(幻影書/保羅奧斯特)

就讓我想到,很多人在遭遇痛苦的時候,都會馬上緊縮起來,有的人會推掉,有人會發脾氣,有些人則是試著逃回自己覺得安全的地方,還有人試圖麻醉自己,讓自己像行屍走肉一樣。不要有感覺,不要生氣,不要難過,不要痛,不要哭,可是並不是緊縮就不會再受傷,有時候這些逃避跟閃躲的假動作,只是把自己更逼進角落,就算一時可以麻木自己,可是久了身體跟心靈都會反彈。

我自己對於傷痛的東西算是很敏感,電影比較不願意看是因為當下情緒壓力太大了(很容易被角色影響),可是書籍卻可以反覆去讀反覆去想,甚至在自己經歷了一些事情或是朋友遇到什麼事情來傾訴時,能夠試著去了解,這些傷痛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可以怎麼解決?

當然不是所有傷痛都有能夠痊癒的理由或機會,只是在閱讀這樣的痛苦時,會覺得人的魅力與特殊大概就在這裡吧!一個作家可以把這般痛苦描寫得入木三分,讓人看了之後雖然心揪緊了,可是胸口的大石頭好像稍稍化開了些,壓迫與疼痛因此變得比較能夠接受。不管那是不是一個杜撰的故事,不管那是否曾發生在這世界上,在書頁上他是真實的,令人疼痛或觸動的。

所以,閱讀好像是另一種溝通方式,另一種自己透過書跟自己對談的討論。

我很喜歡這樣,所以現在看書越看越慢了XD

有一陣子也會擔心自己這樣是不是讀太少讀太慢了,但是後來轉念一想,閱讀並不是拼量就好,讀得進去或是可以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不是更好嗎: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