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fined

 

高一的時候,因為接連兩個工作都需要搬重物及久站,我腰部脆弱的筋膜反反覆覆的發炎總不見好,再加上對於是否要繼續讀廣告設計猶豫不決,一方面覺得自己並不是特別有創意或是能發想出很特別事物的人(那時啃了廣告雜誌跟動腦雜誌之類的,總覺得我想像不出廣告啦或是那些作品),一方面又因為繁重的課業而覺得疲倦,當夜間部老師指著課本要我們畫出一模一樣的東西而非現場擺出素描模型的時候,幾乎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概是真正讀了該科系之後心理落差太大,跟之前學畫的時候不是同一種方式,更為簡單粗暴也更令人覺得厭煩,像我這種早熟又叛逆的臭小孩是很有自己意見的,現在想想當初真的是中二期啊,自我中心的要命,在老師眼中應該是個難纏又令人頭痛的傢伙)

為了養病休學後,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對自己該學什麼產生很大的猶豫,畢竟國中畢業沒多久,對於大多數的科系或是所謂的未來還是處於兩眼一抹黑的狀況。在這個時期,因為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媽媽,決定搬去媽媽所住的城市後,閒聊時我媽隨口一句要不要讀商科看看?好像不錯?讓我決定去收集關於商科方面的資料,大概是那個時候開始一股腦看了非常多商業雜誌跟自傳之類的商業書,同時也大量閱讀了各類小說,如今想來,也就是那時收集商業資料讓我養成了看商業書與各類書的習慣,也造就了我如今的閱讀速度。

如果說我的打字速度是因為混跡聊天室,為了能更快回答網友的話而練出來的話,閱讀的速度就是因為看小說練出來的,因為──當一個故事非常吸引我的時候,我就會忍不住想要看後續,越看速度就越快,雖然記性不好的我時常看完就忘記劇情(或是看到中斷就忘記配角的名字之類的),但閱讀當下的酣暢淋漓還是令人非常爽快的。

人只有在真正需要的時候,或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的時候,學東西是最快也最容易上手的,一來是馬上就用得到,二來是不會太在意學習的那個過程,也不會把難度放大,因為紅蘿蔔就吊在前面,只要努力追上去就好了,根本不用想太多,更別說是躊躇不前了。

閱讀小說可以很快,打字可以很快,但是若說要寫作或是閱讀其他實用書或大部頭、硬道理的書,就快不太起來,為此我其實糾結蠻久的,有時也會在圖書館或是書店借回或買回很嚴肅又很好的書,但不管怎麼樣就是啃不太下去,要不然就是翻個一點點就擺著,一路放到逾期才匆忙還回去,要不就是放個一兩年,搬家的時候一口氣清掉,現在更直接,畢竟家裡是開書店的,只要塞進銀快要帶去店裡的袋子就行了,那本很棒卻讓我光想就壓力大懶得看的書便會找到下一個愛書人。(當然也有因為我個人閱讀偏好的關係超級冷門的書擺好幾年都賣不掉的,超有罪惡感)

直到最近,我徹底改變了閱讀的習慣,起因大約是因為去年一時興起想錄說書,想把書架上的常駐書或我覺得很不錯的書拿來分享,一方面也是復健啦!畢竟前幾年生的那場重病徹底讓我隱匿起來,足不出戶基本上是隱居了,日常中我並不需要特別去跟誰建立關係,也不會特別想跟誰建立聯繫,一直保持著一種與世隔絕的心態。後來想想這樣不行,還是應該挑戰一下自己。

原本只是玩玩的說書後來變成我再進一步挑戰自己的方式,例如錄更長有更多延伸內容的錄音、例如改成錄影等等,最近又更近了一步,把自己的寫作課也製作成了錄音版本,不管是跟實際現有的課程搭配還是跟函授課程搭配都非常方便,也算是個人的一大突破,雖然語速還是慢不下來(但我真的有努力放慢了,我超快的版本大概沒人聽得清),但錄音明顯讓我不管是在事前準備還是事後回顧都更能掌握細節與方向。

為了錄說書,我時常需要在錄音前重看一次書,然後簡單抓個好切入的點來講,有時也會因此做些筆記,有時則是新書剛到手,翻完之後內心洶湧彭湃覺得不行我一定要馬上介紹這本書!接著就隨手錄音了。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當我溫習過去看過的書,檢查自己標過書籤,當我翻閱一本書,看了幾頁之後大感過癮覺得自己一定要介紹的時候,意外發現我閱讀的速度更快了,不僅更快而且更有效率了,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抓出重點,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掌握自己到底想點出哪個部分,又該保留那些讓讀者自己翻閱時也能有驚喜。

前面說到了,閱讀變快那是為了看故事後續,但是商業書或實用書的後續並不像小說那麼擁有強大的懸念讓人想問「然後呢?」,那麼這樣的書該怎麼速讀呢?

我覺得在嘗試速讀之前,必須要問自己看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如果你是因為興趣,那麼慢速的閱讀本身通常就是一種樂趣,只要拆成以章為單位,有空的時候看上一章就行了,平常速度或是慢速的閱讀大多會在心中默念字句同時理解內容,偶而來一章內容就會記得牢,也會比較深刻,拆解成章則是減輕壓力,畢竟有太多厚重的好書其實就是因為頁數太多,讓人望之興嘆,根本沒辦法鼓起勇氣仔細看下去,一本書讀個幾周乃至兩、三個月都是常有的事,當然翻個幾頁就束之高閣的也比比皆是,對付這種書,就要用分子的概念來閱讀,效果是最好的。

但如果是工作需要的書,就可以用劃重點式讀法,實際上現在有很多商業書在主要內容部分或是特別絕妙的句子上都會加粗字體或是用顏色畫線記號,基本上這種書買來就已經是被整理過的了,如果以銀快的說法那就是買來當筆記用,這樣他就不用另外再做筆記了。但我說的當然不止這種,而是那些沒畫重點非彩色印刷的大部頭書也能用的。

不曉得還記不記得讀書時老師考前劃重點的事情?在這邊就不說測驗卷跟一大串考題之類的事,單純就歷史、國文等字多的書來回想看看,老師會劃的重點,跟我們自己如果需要出考題會選擇劃的重點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例如特殊事件跟年份、特別具代表性的文章等等,很會自己抓重點的人通常也能在單純翻閱課本的時候找出那些重點來。

閱讀經典名作需要沉下心進入故事裡面,讓主角帶著你走,而實用知識類的書則可以用劃重點的部分來抓每一個篇章的主題,因為一個題目要成為一本書,必須要有許多舉例跟佐證的資料,可能很多書整本主題就繞著這些東西跑來跑去,畢竟書雖然在寫作或出版的時候可能設定閱讀對象,但當書進入書店與圖書館之後,他會自己找到自己的讀者。

讀者的年齡層可能非常廣泛,時常會超出原作者的預料,在沒辦法判斷讀者該類別的基礎知識含量有多少的狀況下,為了方便讀者理解,作者必須要提各種程度不一的例子來讓讀者容易理解,有些甚至會東繞一個圈子西繞一個圈子但講的始終是同一件事,有些書則需要不同案例與資料或故事來舉證論點。

看實用書的時候,先從目錄大約掌握一下書的內容,喜歡的題目或是馬上用得到的可以先看那一個章節或是那幾頁,如果沒有特別急迫的需求,那麼從頭開始看或是從尾巴開始看並沒有甚麼不好,只要自己覺得方便順手就可以。

就如同80/20法則一樣,一本書可能80%的內容都是為了那20%服務,先看目錄了解書的架構,接下來就是每個章節的拆解了,當然也有一些書真正的重點就全在目錄上了,所以怎麼下目錄基本上是非常重要的。

仔細看一眼目錄,如果是在網路書點選書那就順便看一下試閱,如果是實體書那就隨意翻翻,好的小說可以讓你在隨意翻開一頁的時候很自然的就往下看,好的實用書則會在你翻閱的時候,三兩下就跳出一句亮眼的或讓你印象深刻充滿好奇甚至津津有味的句子,這是最簡單的挑書法。

而如果你想對一個議題或學問深入了解,最簡單的方法是找二十本同題目或同類的書,全都看過一遍之後就能掌握八成,當然實作是另一回事,這個八成是讓你概括式了解這個東西,包含專業術語等等,再者一本書不可能說盡所有知識內容,書與書之間是可以互相補足的,有時候在A這本書困惑的東西會在C那本書裡得到解答,所以這是最快也最簡單,甚至也是成本最低的入門術。

所以先看目錄之後,不管是選擇要從頭還是從尾巴開始看,抑或是從感興趣的地方開始看,可以用整頁瀏覽的方式,眼睛大略掃過去,大概就像我們在網路上滑臉書塗鴉牆一樣,粗略看過去,大腦跟眼睛是非常厲害的,切中你的問題點或是讓你感興趣的點,就算沒有出版社在排版的時候特別加粗加大加重點,他還是會自己跳出來搶眼球注意力。

那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可以隨時儲存一些關鍵字,當然也可以解釋成吸引力法則,只要當你下意識在意某個題目或某件事,相關的事情就會特別頻繁的出現在你眼前,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平常接收的資訊很多,如果沒有特別標成關鍵字的部分幾乎不會特別留意或停留目光,就像不喝咖啡的人不會意識到附近有什麼咖啡館,可能開幾百家他還是沒感覺,但如果是一個對自己烘豆子煮咖啡產生興趣的人,就常常會偶然發現哪裡有一家深藏不露的好咖啡店、哪裡居然有賣豆子等等,這其實是設定關鍵字的功勞喔!

在書中遇到經典的句子可以直接用書籤貼紙標起來(如果是自己的書的話,用鉛筆畫線也未嘗不可)瞬間能看懂並理解或是已經知道的東西可以帶過去,如果例子有趣停下來看看也不錯,吸引自己注意力、讓你很好奇的就停下來細看,而完全不懂的部分如果引不起自己的興趣就不需要硬啃,只需要把引發自己好奇心的部分仔細看完就好。

看一本書最重要的是吸取自己現在用得上的知識,當然這個用得上也包含你現在對這個題目或是這個見解特別感興趣,而自己當下沒興趣的東西,就算看了也會很容易忘掉,不能理解的事情死記硬背也無法化為己用,在這種狀況下,為了搞懂某個東西或是閱讀這本書的這件是感覺有價值就會讓自我產生壓力,接著就會排斥去看書或是利用裡面自己用得上的知識,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所以,以概括式瀏覽,讓重點自己跳出來,以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來決定要讀得多深,接著便是將這些獲得化為己用了。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老師在上頭寫的版書有些是必須抄寫下來的,不管是抄在課本上或是筆記本上,這些內容有的是課本的延伸知識,有些則是與課本有正相關的內容,讀小說未必能摘出句子,畢竟有時迷人的是情節而非單純幾個字,實用書或知識類書籍的資料就有不少值得摘抄的。

對自己有幫助的,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內容其實都可以用手機或是相機拍照下來儲存,也可以直接用標籤索引貼之類的註記,而最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抄在筆記本上了,或者你也可以使用更便利的網路筆記本或便利貼,那通常有附上標籤功能,事後想要找資料的時候就可以用標籤迅速找到該篇(例如這篇的標籤就有可能是速讀、閱讀術或自我成長)

如果你因為工作需要或是個人創作需求時常需要有些資料備用的,善用這些標籤會讓你在寫文章或做power point的時候更便捷。

當然如果你是講究一點的老師或學者型的人,也可以在看完一本書之後幫這本書的重點做個簡略的摘要版ppt,經過自己彙整過的資料會成為自己大腦裡的一部份,再更深入一點講,讓自己短時間在某個專業領域成為一流高手的方法,就是寫一本書。

不管是書摘、簡略但濃縮精要的PPT還是一本自己寫給自己的書,都會對你的知識管理及閱讀管理產生非常大的好處,而廣泛性的閱讀能夠帶來的除了更為廣闊的知識基礎之外,也會讓你大腦裡的素材增加,當你工作上需要來點創意或是想要創造一點什麼的時候,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素材經過重新組合經常能為你創造新的活力。

常有人說,很多新東西不過只是新瓶裝舊酒,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流行的字彙或形容方式,很多東西都能重新定義,那正是因為重新被定義過的事物也會喚醒我們的活力,讓我們得以成長並且前進。

最後要提醒大家,如果你看書的目的是為了激發自己的聯想與創意,那麼速讀的確是一個手段,在這樣快速瀏覽的過程中,激發出來的想法可能會讓你暫時分心沒辦法繼續閱讀,這種時候更重要的是把你聯想的部分寫下來,最好可以順便延展一下,在這種時候,就不必要堅持一定要馬上讀完這本書了,把你的點子快快紀錄下來方為上策。

 

by 沒力史翠普 2016/12/18 am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