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個精細的人。
做任何手工藝總是前幾分鐘超認真龜毛,然後在接近終點之前就已經疲乏無力,每次都是硬逼自己把事情做完,例如再忍耐幾針就可以縫完,或是逼自己在心中默數次數,隨著數字跨越,終於抵達終點,小學時我為了要把暑假作業趕完,甚至還會在桌上擺一盒孔雀餅乾,眼角死盯著餅乾,逼自己寫完一行吃一口,就這樣一口一行,逐字逐句把作業寫完。
稍微長大一點之後,為了要脫離奶奶隔幾百餐的可怕的大鍋菜,能吃外食就吃外食,雖然也因為工作的關係曾經學過幾招陽春菜,不過也許是因為我怕油煙也怕麻煩,最喜歡的煮法還是東西切一切扔進鍋裡炒一炒,不用動腦,步驟簡單,也許沒辦法成為什麼驚世料理,但絕對能安全簡單的填飽肚子。
曾經因為終於能外食而在一周內吃掉大半生活費,也曾因為大病吞下太多藥丸,食慾低落連菜的味道都吃不出來,病癒後現在只要能吃飽我就很感恩,也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地亂吃一通。但就偏偏是不再對食物執著的此時,我卻越來越喜歡讀飲食文學。
記得最初接觸的第一本飲食散文,是林文月教授的【飲膳札記】,最初似乎是高中時在書店意外翻到的。
林文月教授淡雅的文筆,文中輕描淡寫卻讓人垂涎欲滴的菜式與人情世故,讓我在看完之後發覺原來美食可以這麼美。原來作菜可以這麼優雅,而不是卡在一個簡陋的廚房裡,抓著髒髒舊舊的大鍋發愁,無法確定自己煮出來的會是什麼樣的東西。
所有學過煮菜的人都知道,最初的開始,常常都是充滿挫折的(可能還有一點危險)。
例如東西一下油鍋就炸得到處都是,被那些從鍋中爆出來的油水燙得該該叫,還得想盡辦法抓鍋蓋來當盾牌保護自己,要不然就是煮出來的東西生硬難嚼.....每次煮砸了,我只會沮喪又憤怒地偷偷把食物倒掉,然後抄起錢包跑出去吃盤炒飯或是麵湯,試圖把自己從沮喪深淵中救出。
這本書算是讓我比較敢接近廚房的原因吧(笑)
早初飲食文學並不是很被看重,有時候我覺得所有文字都是隨著時代改變而逐漸被分眾的。
例如以前也許只有文言文,然後慢慢散文出現了,隨著時代前進,小說分類得越來越細,散文也越來越多元,詩也逐漸改變了。文字出版品與當代語言其實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變化,在市場廣大的情況下,分眾通常會越來越細,也許供得起人一輩子只專注一種專業,但在台灣,很多作家總是得想辦法活下去,於是有人去教書,有人散文小說或詩句樣樣都來,從以前散文整本內容題材豐富多元,後來慢慢開始有專講某種主題的散文,像是愛情散文,像是旅遊類的散文,像是......飲食文學。
因為內容取向的關係,記者寫的美食文章與文學家寫的美食文章總是沒辦法放在同一條線上,但兩種其實我都很愛看。
出門逛街吃飯時,會不自覺盯著有線電視裡的美食節目發愣,看報紙時視線也很容易停留在餐廳介紹上,甚至常常跟店家討紙筆來抄下報紙上的店名與菜式(後來我就自備筆記本了)部落格發達後,也有許多迷人的分享可以讀,但我最愛最愛的,還是文學家筆下的美食。
人家說「妙筆生花」,每當我被某段文字感動得抖抖抖的時候,總會滿足的覺得文字的力量好大,好美。
第二本認真看的是蔡珠兒的紅燜廚娘,記得那時剛好在朋友推薦下開始看草莓圖騰的部落格,剛好看到她的書單,其中有亦舒,也有蔡珠兒這本書,可能我對書單一直沒什麼抵抗力,尤其又看到人加力推,稍微翻了一下博客來的試閱,當場想也沒想就買下了,收到書後,也真的感動得要命。
好喜歡那些濃郁又鮮豔的飲食色彩,蔡珠兒信手拈來都是典故,夾纏綿密對食物對料理的感情,雖然我並沒有因為看了這麼多美食而興起想學做菜的熱情(因為我怕處理活體,怕海鮮怕頭怕眼睛....orz),但卻整個栽進她的文字中爬不起來。
後來陸陸續續把她的作品都買齊了,她寫飲食還有另一本饕餮書,但就文字的質感和密度來說,紅燜廚娘太強烈了,每一個字都覺得好經典,喜歡到好想背起來>///<
一直到現在,這兩本都還是我的最愛。
(寫到這邊沒力了XD 中下集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