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不得不聽 (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他8歲學京劇,10歲粉墨登場。京劇很有意思,京劇的舞台常常什麼都沒有,舞台在主角登場前,並不表示任何時間及地點,硬要在主角登場後,透過主角的手勢,你才能會意,究竟是答答馬蹄騎馬而來,還是示意的巧手開門。

當一個人在家裡閒坐,要到朋友家走走,便在舞台上走一個圓圈,透過一個圓場就轉換到別人家裡,當劇中人聽到一個意外消息感到震驚,本是瞬間反應,為了刻畫深刻,反而用很長的唱腔來表明。

人生有很多轉場與圓場,相對我們現在總是在第一時間急著回應,或脫口而出,京劇表達的意會或是轉境關係,值得玩味。

訪談中,蔡康永拋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他說:「每天出門前,我們總會不斷的照鏡子整理儀容;但是轉一個場景,當你每天在講手機前,你會先演練整理說話的內容嗎?還是毫無準備就開口了?當你講完後,你會再重聽修正你講過的話嗎?」

蔡康永說,人生很殘忍,但也很容易糊弄,人唯一可以做的事,就是用知識成長,就像京劇每天要吊嗓練身段,詠春拳天天要練木人樁。他個人每天要吊嗓練木人樁的對象,就是「書」。

「書就像木人樁,靜靜地待在你面前,他提供你一個演練的對象,讓你在演練中,領悟每個動作的理由、體會每個動作的力量,」蔡康永說。

但他覺得現代人都太懶惰。說話總想一步登天,爆炸的資訊又以為自己全盤了解,其實資訊並不等於知識,知識也不等於智慧。當每天講話前,可以用書的思考當作發言的鏡子,練習跟自己過招,才會產生精彩的人生對話。

人生對別人要懂得圓場,對自己則要懂得過招。他最近又讀有關腦細胞的書,他說,「過去對腦的研究都錯了,以為腦細胞是死一個少一個,但是醫學證明腦是全部人類器官中最令人樂觀的器官」,「只要你用它,它就可以不斷新生,跟腦有關的疾病,只要你願意學習,學一個運動,閱讀一本書,你都可以長出新神經來。」

蔡康永給年輕人的第二個建議,就是活到老,學到老,才不會讓80 歲比20 歲的你更索然無味,不停止的學習才能通透人生。

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25476_2.html#sthash.3Dx5TMjS.dpuf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學即將畢業,總是有一種好像每天流浪在半途而廢的旅途上,還沒開始,就厭倦了這段旅程的感覺。儘管知道這也是日復一日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在工作中難免的例行公事等等,試圖這樣安慰自己,或許就像現在屢屢被人提起的熱愛、夢想這些詞彙,年輕人就是應該追求自己的夢想,就是應該干自己喜歡的事,在當今這個社會上成為口號一樣被不斷強調著,這些都沒有錯,可是或許我們恰恰忽略了這個過程,向內心深處不斷紮根的過程,在實現夢想的彼端之前的這段旅程,它同樣意味著日復一日​​的堅持,還有日常生活之美,夢想不僅僅是目的,我想更是一個過程吧

......就像華萊士所說,在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困難得不可想像。但是細微瑣碎、令人厭煩的無聊破事,正是你做出選擇的時機。我們擁有的唯一選擇,就是選擇去信仰什麼。學習掌控自己思考的方式和內容。 或許在無數個日復一日里我們已經漸漸形成了很多信仰,集體無意識讓我們在還沒有覺察自己究竟幹什麼時,就對所見所聞及價值判斷充滿挑剔。在這個以勝利、成就和炫耀為基準的花花世界,華萊士提到了最寶貴的那種自由——真正重要的那種自由,意味著專注、自覺、自律、不懈努力,以及真誠地關懷他人,並且每天都以無數瑣碎微小而乏味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為他人奉獻犧牲。和這種自由相對的,則是自覺、默認設置、永無止境的激烈競爭,始終處於一種持續不斷的擁有和失去的痛苦之中。     

或許最後還是那句話,在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困難得不可想像。祝愿我們都不要成為在扣動扳機之前就早已死去的那種自殺者。

(摘自內文) http://book.douban.com/review/7736547/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經常坐在上行電車最前面的左側位子。當電車運轉,車輪慢慢加速時,我從車窗眺望風景。因為電車移動,風景當然也成為一種流動。我可以看見熟悉的小鎮,家家戶戶的屋頂,延伸其上的電視天線,然後看見前方和鄰近城鎮做為分隔的小丘,另一邊海洋展開著,雖然從車上看不見海洋。電車以最高速度,進入由山的這一面挖掘出的隧道。一兩分鐘後穿過隧道、風景突然擴展開來,進入眼簾的是和我的小鎮截然不同的白色平坦感。我可以看見散布住宅中的松樹、紅色的鳥居,也可以看見從海面吹來的微風──當然不可能真正看到,但可以感覺得到呢。電車一面右轉一面慢慢減速,我看見市中心電影院老舊的水泥牆,看見超市和銀行大樓,看見路上電車的軌道,最後只要看到電車月台,就已經抵達隔壁城鎮。有時多少會因時間和天氣好壞而有所差別。

坐電車去鄰鎮時,我一定是「觀看」者,但即使從行進中的電車眺望車外風景如此平凡的事,如果稍加注意的話就會發現意外的事情──我注意到某種動態,我發現,我們錯以為我們是連續觀看著電車窗外展開的風景。

事實上,我們的視線並非隨著電車運動而移動,而是將某個地方的某個東西靜止後捕捉起來,等到下一個引起我們注意的東西出現時,又慌張移動我們的視線。兩點之中也有被忽略的東西,當我們把捕捉的幾個點連結起來後就可以描出整體的線,這其實暗示著我們實際看到的東西、可以看到的東西,是伴隨著影像介入的。所謂觀看,並不單單只是做為可見東西的集合而成立,雖然實際上看不見,但我們知道它的存在,而被我們描繪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觀看是混合著影像,才可能成立的行為吧。

剛才我寫到山的另一端是海,但從車窗無法看見海面,所以我們只是憑藉著我們的經驗,知道地形的起伏是從山下降到海。還有當然,我們沒有辦法看見微風。

 

摘自

決鬥寫真論
作者: 中平卓馬、篠山紀信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小時候喜歡躲在桌子下面,不喜歡太露臉、太多話。可是閉塞不見天日不代表沒有發表欲,不代表對表演不敏感。愈自卑、愈不見陽光的人,往往寫本書就嚇死人,往往反骨就是這樣的人。

我認識的李國修也是,他剛好也活得非常自卑,可是一出手就把你嚇一跳──他可以這麼強大。只有當事人自己知道心中有多麼大的聲音;有的人聲音很小,就活得小小的,也好。
我小時候畫了一個不清不楚的藍圖,隨著年紀長大,那個藍圖會變,慢慢變,有天你重新再看它,好像跟小時候差不多,其實它也變了不少。只有一種心中的聲音是一路陪著你到老死、不會改的。

我很浪漫的說,每個人有一個天賦、自己要走的路。那個東西無以名之,也許很難用具體的句子來形容:你是畫家、你是清道夫、你是挑大便的,這個型式大概都不準確。

你喜歡出苦力、你喜歡有點自謔、你喜歡聞全世界最好聞的味道、你最喜歡一直笑一直笑到死為止,這樣可能清楚一些。每個人有自己活著最喜愛的一個東西、品質,以至於他最後晉升喜劇演員,或者幽默家、政論家,那個圖案也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搞不好他誤會自己,變成那樣的人。

很多人想往上爬解決人類更大的問題,但是我猜馬英九就很後悔,因為他爬上去發現做不了那麼多事;搞不好耶穌也很後悔,因為他掛在上面,結果那些人壞得要命,為那些人幹嘛?往上爬要衡量許多自己的天資、對愛的解釋、人格寬度、厚度,不是做到別人眼中的最好。人有自己的衡量以及對生命的藍圖,誰說每個人都非得是「那一個」?(金士傑)

 

全文連結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思索,這個島上最初消滅的到底是什麼?

「在妳出生之前,島上曾經有好多好多東西。晶瑩剔透的、芳香宜人的、閃閃發亮的、光艷動人的……總之,有許多妳做夢也想不到的美好事物。」

小時候,母親經常告訴我這個故事。

「不過,令人傷心的是,島上的居民無法把這些美好事物永遠留在心裡。只要生活在這個島上,內心的東西就會一個接一個失去。我想,不久之後,妳即將失去生命中第一個東西。」

「會很可怕嗎?」我擔心地問母親。

「不,妳不用怕。失去的時候,既不會痛,也不會難過。清晨,當妳在床上醒來時,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結束了。妳不妨閉著眼睛,豎耳傾聽,感受一下清晨空氣的流動。一定可以感受到和昨天不太一樣。然後,妳就會知道,自己失去了什麼、有什麼東西在島上消滅了。」

母親只有在地下室的工作室裡,才會說這個故事給我聽。地下室大約有二十張榻榻米那麼大,空氣中彌漫著灰塵,地面十分粗糙。工作室的北側剛好面對河床,聽得到潺潺水聲。我坐在專屬於我的圓椅上;母親一邊磨著鑿子或是用砂紙磨著石頭(母親是雕塑家),一邊輕聲細語地說故事。

「一旦某個東西消滅了,島上會議論好一陣子。大家都跑到馬路上,談論有關消滅的東西的回憶。人們懷念追憶著,感到不捨,也相互安慰。如果是有形的東西,人們就會從家裡拿出這件東西,用火燒、埋進土裡,或是丟進河裡。但兩、三天後,這種熱鬧景象就會漸漸平息下來。人們又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甚至無法想起自己曾經失去過什麼。」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面刊頭名就是書名,很喜歡這篇所以轉貼過來)

 

曾有人問我:「凡事聽其自然,也需要很大的勇氣吧?」

順應時宜、不做任何決定,也是一種決定和選擇,其中確實有某種意志在運作,但要說那個意志是「勇氣」,又好像有點不同。

我認為,能夠安然順應潮流的進展,多半是因為信賴自己長期的累積。

生命中一直有超越我們意志的力量在運作,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超出自己的意圖和期待,成其所成。原因和結果必定在自己身上,這是我來自經驗法則的覺悟。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食安風暴,台北市長選舉結果之外,2014年最勁爆的話題,就是名人「接二連三」爆出偷腥、外遇事件!枕邊人出軌,是因為另一半對他不夠好?心理醫師鄧惠文:不是付出不夠,而是付出太多。

鄧惠文分享在婚姻諮商時遇到的案例,其中有對夫妻的互動是這樣的:太太有嚴重的公主病,很跋扈囂張,經常對先生頤指氣使,甚至會當著朋友的面,對先生大呼小叫,完全不留面子。「你動作怎麼那麼慢!」「小孩的湯打翻了,你都沒看到嗎?」這時先生會極盡卑微的說:「對不起!來,爸爸擦擦。」因此先生的朋友常常會私下替他抱不平,說他是一直付出的好好先生,太太則是一直在要求的任性老婆。

當配偶的其中一方不斷扮演要求的角色,是好還是不好?
付出變成自虐?
有時候某一方一直忍氣吞聲的付出,是為了得到更多東西。

比如,這個先生可能很好當,因為太太要什麼馬上會講,先生不需要用頭腦,只要做太太要求的事情就做不完了;太太卻始終在扮演壞人的角色,因為先生不斷付出的同時,所有人都覺得「先生很好、太太很壞」。

很多夫妻在付出的同時,其實帶有一種自虐的意味:「我整個人在配合你,難道不會有憤怒嗎?」我覺得會耶!而且這個憤怒會轉化成:如果有一天我對你做出一個小小的要求,你一定不能拒絕,因為我對你付出那麼多。平常的付出都好像是在儲備,讓我的小小要求變成一個無法拒絕的強力炸彈,一炸對方必定要就範。

付出,有時就是要累積這種對方欠債的感覺,未經對方同意的付出,很像是強迫借給對方錢。當初是你引誘對方來跟你借錢,說好是「免費贈送」;後來借了十次,你卻連本帶利要對方還,會引發對方的恨意。婚姻中的付出不應該期待有回饋,如果期待有回饋,就需要檢視你付出背後真正的目的。

至於什麼樣的人會過度付出呢?

一、沒有自信。沒自信的人會用過度付出讓自己站在一個安全的位置,「我對你那麼好,你應該不會不要我吧!」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9-05 Cheers雜誌 168期 文/李欣岳


2006年,我離開待了10年的瑪莎.葛蘭姆舞團,決定回台灣創立「拉芳.LAFA」,那年剛好35歲。30多歲時的我,即使已當上國際知名舞團的首席舞者,想要的東西都有了,還是不滿足,覺得我不應該就只這樣。當我還在葛蘭姆時,一種身體只能說一種語言,我很想去試試看,去說更多的語言。

這段回台灣成立舞團的時間,前後大約3年多,一方面推廣舞蹈教育,另一方面,則是邀請國際知名舞者來台合作,結果卻一敗塗地,最後,我決定把舞團停掉。

當時,我的企圖心很大,想創造不一樣的新生代與舞台,卻沒想到錢燒得那麼嚴重。我自己也會想,為什麼自己的要求要那麼高?包括對教室、舞台規格、技術配備、後台要求,覺得只有自己是瘋子,這一切要求都是不合理的。後來想說,好吧,就這樣子做,但痛苦的是自己,因為再回頭來看作品時,會討厭自己:為什麼要接受所謂的「差不多」?


要堅持,代表要有錢、有體力燒,最後真的沒有辦法,只好全部切斷,演出沒有演,合約沒做完的,全部賠錢。


我開始體會到:原來做這些美好的事情,在給予的時候,要先照顧好自己,不可以把自己和大家綁在一起,結果一下水就一起沉船。沒有能力愛自己,就沒有餘裕去照顧別人,做不到這點,所有雄心壯志都是空口白話。

我向來是個很能自我打氣的人,那段期間最難熬的,是我面對妥協時,開始會想「算了」。當算了一次、兩次後,很容易忘記當初自己在堅持什麼。這是我最難熬的時候,有些事情真的不能算了,舞蹈是我這輩子最堅持的事,怎麼能算了?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umblr_n19b6dO7PB1skctc8o1_500  

 

自卑很普遍,我們多多少少都知道,社會逼我們追求完美與融入群體的壓力。我們也都知道,自己的外貌、工作、親子教養、花錢的方式、家人或是我們無法掌控的生活經驗遭到評斷或取笑時,那感覺有多痛苦。而且,那不見得是有人貶抑我們或評斷我們,最痛苦的感覺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我們想要獲得接納、受到敬重,那壓力是無止境的。我們把許多時間和心力投注在滿足他人的預期,以及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上,因此老是感到憤怒、怨恨和恐懼。有時我們把這些情緒往內壓抑,說服自己真的不夠好,也許我們真的很糟,遭到拒絕是應該的。有時我們對外發洩,無緣無故對另一半或孩子大吼大叫,或是對朋友或同事酸言酸語。無論是往內壓抑或是往外發洩,最後我們都感到精疲力竭,不堪負荷,又極度孤單。

自卑和自尊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我們是感受自卑,思索自尊。自尊是我們長期看待自己(優缺點)的方式,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自卑則是一種情緒,是我們碰到某種體驗時的感受,當我們感到自卑時,就無法看清大局,無法精確地思考優缺點,只會覺得自己孤獨無助、有嚴重的缺陷。我的朋友兼同事瑪麗安.曼金(Marian Mankin)對於自卑和自尊的差異提出以下的解釋:「說到自尊,我會想到我實際的樣子,相對於我想成為的樣子、我以前的樣子,以及我克服與完成了什麼。當我感到自卑時,會回到一個渺小到失去存在感的地方,那個地方小到看不見其他的一切,孤獨又渺小。」

我們經常以「那樣做對孩子來說不是最好的」或「那選擇很自私或無知」來威脅母親,讓母親感到愧疚。同樣的,雖然有一種論調告訴我們:「工作不是你的全部」,你也想相信那句話是真的,但是雇主、同事、媒體還是會強調「你做什麼、做得多好、爭取到什麼」才代表你是什麼。

我們需要瞭解自卑就是完美主義的聲音,無論是談外表、工作、母職、健康或家庭,真正讓人痛苦萬分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達不到那遙不可及的預期時,令人產生的莫大自卑。想讓人噤若寒蟬,沒有比讓人自卑更有效的方法了。(Brené Brown)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8e7770151c9af3bba8f7e6e20fae981d  

一開始,我是從兩位祖母身上領悟家事的意義。她們之所以會對孫女用「外國人」的方法做家事感到大驚小怪,是因為她們知道(從骨子裡就是知道),一個人體驗到的居家生活,取決於做家事的方式。就像你可以從人們摺衣服的方式(或是根本不摺衣服)來認識他們的家庭文化,居家小習慣也會讓每個家擁有不一樣的空間特質,使人們對自己的家有歸屬感,並感到舒適自在。我可以理解,我的兩位祖母都希望我能營造出一個能讓她們感到舒適自在的家。

這種自在的感受對居住者的幸福感相當重要,一旦感到不夠自在,你的快樂指數、自我修復力、活力、幽默感與勇氣都將大打折扣。自在感是個十分複雜的綜合概念,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一種擁有基本權益、特權與尊嚴的感受,而且這不僅僅是情感上的狀態,也是法律所保障的內容。此外,自在的感受也包含親密感、溫暖和愛,並堅信這裡能提供安全。家使人感到安全,只要回到家,關上身後的門,你就如釋重負,人際、情緒及生理上的恐懼也會減少。在家裡,你可以解除武裝、卸下面具,因為在這世界上,家是一個讓你不會感覺被看扁、被排擠、不夠格或不被需要的地方。家是你的歸屬,或者如詩人所說,是一個無論何時都會接納你的所在。家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充電站。

要獲得這種至高無上的美好感受,光靠找到真愛、結婚生子、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甚至搬進夢寐以求的豪宅都是不夠的,再多的室內裝潢也不足以帶來這種感覺。把住家變得更吸引人,有助於提供自在的感受,但方法並非如大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用花費在裝潢上的金額來衡量。事實上,太過注重住家外觀,結果可能事與願違,因為營造出的不是舒適的真實居家環境,而是舞台布景的不實感。

然而,一味地懷念過往,例如醃製罐頭、種植盆栽、縫紉、製作聖誕花環、彩繪瓷器、裝飾糕點等等,也一樣不管用。我自認還算喜歡做這些事,但我也從經驗中得知,打理一個家不能光靠仿效舊時代的家務處理與手藝。諷刺的是,人們都受到誤導,只熱中於裝潢修繕,而不是發自內心抱著一股對家與舒適感的渴望來打理家事。在英文裡,nostalgia(鄉愁、懷舊)的字面意義就是「想家」。

要讓家更舒適,更有家的感覺,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把家務打理好。做家事能使家變得整潔有序、美觀、符合健康與安全的條件,使家成為安適的場所,能讓你放手去做、去感受所有你想要以及你所需的事物。無論你是獨居,或者與配偶、父母、一大群孩子同住,你的家事管理方式正是使家充滿生命力的原因,讓家自成一個小社會,讓身處其中的你比在其他地方都更能做自己。 (Cheryl Mendelson)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umblr_n2zfxj527A1r0y1k0o1_500  

耶穌說:「凡去尋找自己生命的人必將失去它。」這是生命中的一個弔詭。

一個人若太專注於自我,只想獲得而不想付出,那他就會失去自我;一個出發去追尋自我的人,往往也是開始失落自我的人。唯有忘掉自我,以「全部的我」去對「外在於我」的的人或是做反應,我們才能擁有一個「自我」,而我們真正的唯一性及生命的意義也才能浮現。--王溢嘉《蟲洞書簡》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台灣年輕人,有人覺得國家對不起你們,剛出社會已沒前途,有人認為國家沒有對不起你們,是你們自己終日小確幸。但,等你們到了這些發言者的年紀,他們均不在了,只剩下你們和新一批你們覺得可悲亦可恨的年輕人。

年輕人沒餘裕自憐


未來從來不可知。冷戰時期長大的嬰兒潮世代目前掌權,他們的財富成就已經確定,足以讓他們欣慰自傲,你們的未來仍長,虛幻飄渺猶似晨間迷霧,誰知迷霧散盡後,眼前將出現一幅怎樣的風景。唯一確定的是,你們必須更具競爭力。
世界真的已經改變了,而我指的不是極端氣候這件事。對台灣以及全球年輕人來說,未來的關鍵是生存。


因為網路科技、資訊爆炸,教育資源解放,勞動價值遞減。時代正在走向兩極化,極富與極貧,找份工作安分中產越來越困難。機器取代工人,高科技讓顧客兼職員工,企業賣你面板,你從面板上自行消費、轉帳、報稅、填表格、上載消息等等,跳過銀行僱員、會計師、收銀員、旅行社、政府員工、記者編輯等等,這些人員本來意謂著一份工作——你的工作。就像人們自行按鈕樓層那天開始,所有電梯操作員便從世上消失。


以前人沒有資本,一紙文憑保證飯碗,勞動帶來收入,教育增加你的勞動資本,造成良性階級流動。看一眼現在美國常春藤大學,充滿各樣中短期學位,不斷擴展海外校區,每年全球各地學生一批批像罐頭製造,教育已是商品,學校成了跨國企業,因品牌優劣而價位不同而已。有社會良心的學校如麻省理工學院,乾脆將課程免費公布在網路,任有心人擷取知識。教育不再特權,也暗示了勞動條件越來越類似,而且,不只台灣,而是來自全球。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都會遇到的岔路
與別無選擇

20131205_130934

20131205_130943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0580607  

有些年輕朋友對我說,他們剛從大學畢業,正在考慮要先工作?還是先打工渡假?但又擔心現在經濟景氣很差,旅行回國後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我想分享的是「不要工作!也不要打工渡假!」。

一個對自己有信心的人,不會因為景氣不好就找不到工作,今天景氣若好,也可能找不到工作,所以旅行與景氣並不會影響你找工作!

為何不要工作?也不要打工渡假?因為你現在已經陷入兩難的抉擇,想在兩者之間「得到」最有利的答案。如果今天反過來思考,要在這兩者之間擇一「失去」,令你最害怕失去的答案,就是你最要把握住的,這是要你學會不讓自己有遺憾,同時也學會承擔未來。

我自己大學畢業後的煩惱是「要先當兵?還是先旅行?」我當時利用等待當兵的空檔,拼命打工賺錢,送給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是去中國上海八天七夜旅行。當然全家人都反對,但我還是任性出走。當完兵,想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旅行夢,我知道必須要先存錢,所以先工作一年半,存到錢後才又出國當「冒險王」。我的人生態度是「有錢就旅行;沒錢就工作。」

每當要陷入兩難時,我都告訴自己:「人生遇到瓶頸時,不要慌,不要害怕,直接把瓶子砸了就行。」

回國後找不到工作又該怎麼辦?

也許你該多花點時間思考「工作的定義」。對你而言工作是為了討口飯吃?還是當公司、老闆的奴隸?又或者是只是把工作純粹當成賺錢手段?

我試圖在旅行路上思索這些人生難題。當時拋下一切出走旅行的我,已習慣被人閒言閒語,有人會批評我過得太爽,只是個沒生產力的無業遊民,因為他們以為旅行就是玩樂與放縱。

但你知道嗎,我在旅行路上遇到的大多數朋友,每個人都很辛苦的為夢想而努力。有人四處賣藝賺錢、有人從事公益服務、有人虛心認識陌生環境……他們都藉由旅行的機會重新詮釋工作的意義。 (藍白拖)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文略,完整訪談請按我

蔡康永:我解決人生很多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拉開距離。

所有的閱讀和寫作都是訓練我拉開距離的方法,很多女生之所以進入歇斯底里的情緒是因為沒有一種拉開距離的視野。至於說友誼能不能夠維繫,我覺得不能勉強。我的建議是:永遠都要在當下設立一個最重要的目標。比如,這一年我要結婚,那這一年你就把工作、賺錢、跟家人的關係都拋到一邊;你想要談一場血肉淋淋的戀愛,那你就不要妄想還能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女孩、遵守社會的種種規範。

絕大部分的人困惑、不開心,是因為他們每天都給自己設定很多的目標,又要賺到錢又要漂亮,又要談戀愛又要孝順又要跟朋友們維持好關係,最後反而得不到。我們要有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康熙」受捧,因為世界很無聊

記者:你曾說過「這個世界會有一點點無聊」,什麼樣的事會是你覺得有趣的事?

蔡康永:之所以會有「世界很無聊」的體驗,是因為《康熙來了》受歡迎。《康熙》是一個言不及義的節目,大家這麼需要這樣一個節目,說明大家的生活真的很無聊。累了一天,希望能有一個小時做治療,然後哈哈一笑就過去了,這就表示他們白天在辦公室或者學校碰到的人真的超無聊吧,需要一群專業人士聚在一起來告訴他們好笑的事情。

我自己做「康熙」之前,沒覺得生活無聊,因為身邊的人都很「有聊」。可是《康熙》在大陸網絡上有那麼多人默默地看,我就瞭解到,可能上學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玩。你認為青春的人在學校裡肯定做了很多青春的事情,結果同學們相處起來非常的沉默。

所以,你不能認為每天、每一分鐘都要很精彩,必須和無聊的感覺正常相處。我反而覺得,把「無聊」當成常態,才能體會到別人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是多麼值得感激和珍惜。

記者:你給人的感覺總是很耐心、很好脾氣,你有發脾氣的時候嗎?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 Jan 30 Wed 2013 22:58
  • 雜感

這兩天在噗浪看到魚麗的一人社會局,其實也讓我想到那個很可愛很熱情為鄉親為社會付出的沈芯菱,也許沒有資源,也許有很多部分光是孤身一人能做到的很有限,但是她們從不放棄,持續溫暖的發散著力量,發散著關懷。

如同沈芯菱所說的一樣,人們真正該懼怕的,不是自己一無所有,而是自己沒辦法付出愛與關懷啊XD

每次看到她們,就會覺得自己要再更積極更有能量一些,盡自的能力去灑出力量的種子~(所以我才會不厭其煩的一直寫著人生練習班&關於寫作的文章,哪怕只有一點點,只要有人看到,有被幫助到,下定決心要離開痛苦與憂鬱,能幫到任何一個都很值得)

兩篇好文章,分享給大家:)

魚麗的一人社會局  http://www.plurk.com/p/i2b4kc


沈芯菱:真正的窮不是沒有錢,而是沒有能力去付出
http://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163&page=1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整理噗浪時看到一篇很喜歡的文章

雖然在噗浪有轉過,不過還是把連結貼到這邊來

也給對興趣&前途迷網的朋友參考一下:)

 

沒力自己特別喜歡這段:

對自己未來迷惘的人,與其坐在家裡空想,想自己的興趣到底是甚麼,還不如起而力行,捲起衣袖做些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你真正要尋找的原本就不是自己的喜好在哪裡,而是你的成就感從何而來。想要獲得成就感絕對不會輕鬆,之前已經說過了,做事要做出樂趣,絕對要不少的「投入」、「反覆」、加「犧牲」。

全文連結:靠興趣吃飯,有可能嗎?

              看過or看完的朋友可以看這篇延伸: 三個圈畫出你的領域

一定要點進去看喲~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爭議,並且可能是杜撰的這個故事

角色背景有老人,印地安老人,跟其他老人(喂

但小孩與內心的狼是一樣的

 

這組作品的畫家是 Gavin Aung Than,他在自己的網站上定期分享許多與禪有關的圖文作品,非常迷人啊:D

http://zenpencils.com/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希望你們不要過於追求效率,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事實上,我們都是處在過程中,這是生活的本質。我勸你們不要急於加入競爭,它將你們納入主流價值體系,這會影響你們的價值觀念。我希望你們有足夠的自信與主流體系保持理性的距離,在相對的孤立中完善自己。(王安憶)

tumblr_lrdvmf26sJ1qakhsjo2_r1_500  

(王安憶在2012年復旦大學研究生院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同學們:

下午好。在這個莊嚴美好的時刻,能夠代表導師們作一個發言,感到榮幸,感謝大家給我這個機會。

你們更上一層,完成學業,真是令人欣喜的事情,我為你們高興,更是羨慕你們。我沒有受過正統的高等教育,是我終身遺憾,也因此對學府生活心嚮往之,可說是個教育信仰者。請不要把我當作一個在大學門外完成教養的範例,事實上,倘若我能在學府中度過學習的日子,我會比現在做得更好。以我這樣一個對教育沒什麼經驗的人來看教育,一方面是覺得深不可測,你可能窮一生也不能略知一二;但另一方面,似乎又很簡單,那就是——有時候,我會慶倖自己是一個具有閱讀能力的人,我想,假如我不能閱讀,生活將是多麼悽慘啊!受教育也許就是這樣,使得人生變得有趣一些,不那麼無聊。在今天這送別的時候,我不打算對你們談論深奧的那一方面,因為那不可能由我來告訴你們,而是需要你們和我們共同探尋,一代又一代,永遠也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只想對你們說些淺顯的囑咐。

首先,我建議你們不要盡想著有用,而更多地想些無用的價值。這個世界上有用的事物已經太多了,所有的因果邏輯都是循著用途連接和推動,那些邊緣的次要的性質從因果鏈上碎裂下來,被淘汰出局,生活和人生本來是瀰漫的氤氳般的形狀,質地也具有彈性,如今越來越被過濾乾淨,因而變得光滑,堅硬,並且單一。今年千分考面試的時候,我與一位報考臨床醫學的考生面談,我們談到醫學倫理的問題,她說“安樂死”是一種奇怪的人道主義,我問為什麼?這位女同學說,一個人的生與死不能用意義來核算,我說,你的意思是還有感情的因素,也就是關係到他的至親、家人?她說也不是,而是——她思考了很久,說,生命本身就有價值。我希望我們學校不要錯過這位考生,她解釋了我的關於有用和無用的觀念。

其次,我希望你們不要過於追求效率,效率總是以目的論的,事實上,我們都是處在過程中,這大約可說是生活的本質,只是這過程越來越被劃分成細小短促的目的,偷竊了我們對未來的觀念。喬布斯確實改變了世界,但是讓世界更好了還是更不好,遠不到下結論的時候。後來的人們,會不會以為,存在就隱藏於那蘋果機的螢幕之後,所有的到達與歸來就在於手指頭輕輕的一觸碰。無論是體能還是智慧的勞動全被縮減成零,我們還能做什麼?又還需要做什麼?不做什麼,是更幸福了還是不幸福?在效率至上的社會裏,過程被輕視成為一種累贅,它核計為成本,然後被壓縮甚至消除,為演算的方便考慮,它概括為符號,在這人工模擬的系統裏,我們如何認識存在的實質性呢?假定說我們可以放棄認識的權利和義務,我們又如何去確定我們的目的?

第三,我勸你們不要急於加入競爭,競爭難免會將你們放置在對比之中,影響自我評定。競爭還會將你們納入所謂主流價值體系,這也會影響你們的價值觀念。而我希望你們有足夠的自信與主流體系保持理性的距離,在相對的孤立中完善自己。倒不是說要傲視社會,而是在時間的長河裏,人類史只是一個階段,我們所處的時代是階段裏的階段,所以,在我們可視的範圍之外,實在有著更大的價值,而競爭會限制我們的參照物,在一時一地以內選擇標準,決出勝負。而勝負的概念也是我們要警覺的,因為這裡面已經潛在著不公平,只是用措辭平衡了合法性。

最後,我想說的還有一點,今天的教育確實有著許多問題,有一些還相當嚴重,可是無論怎麼樣,教育也不會因此而損失它的意義,它是迄今為止,最有可能公平地給予我們變好的機會,不僅使同學你們,也使我們,單是想著,你們慷慨將青春交給我們負責,就不敢有半點怠惰。感謝同學們!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請原諒我。我有點激動,因為這些人一再地回來找我。比方說,我教他們怎麼開車,一開始這些人甚至不進車子,而他們已經問了六百個問題。然後,有些人進去了,一天坐了一秒鐘就回來說,我做了,但什麼也沒發生,車子沒有移動:而他們問很多問題。。。因此我開始認為,也許這些人只是想跟我說話,他們只是想花時間跟我講話。」

zoo 075  


問:針對忙碌的修行者,請求給予一個簡單的修持法。

宗薩欽哲仁波切:那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通常要求人們修「止觀」,事實上那非常簡單。但我開始瞭解到,對某些人來說,由於它很簡單,他們不信任這個,因為它如此單純。我幾乎忍不住想給他們一幅唐卡、一串念珠,以及一些可供持誦的咒語。因為我覺得如果我給他們,他們就會住嘴。我一直告訴他們要修觀。事實上有些人就在這裏,我順便是在跟你們講。我告訴你們修觀,只要坐五分鐘,至少五分鐘。因為我們認為這條道路得是複雜而充滿異國風情的。但情況是,如果我真
的教他們某些外來的東西,一些可以持誦的東西,他們又有別的藉口:我沒有時間,我不能做這個,我不知道怎麼做 .... 


你似乎是第一次提出這個請求。我有點嚴肅,因為關於這點,我已經對某些人講過許多次。它非常簡單。坐著,不要回應你身體上的需求,像是抓癢、打哈欠。在這五分鐘內,如果手機響了,不要接,也不要關上它。如果你忽然發覺廚房裏茶壺的水煮開了,而且發出聲響,在這五分鐘內不要動。不論什麼進入你心裏,只是看著它。我會試著解釋清楚。你坐著,沒有想法出現,只是看著。觀音出現在你心裏,只是看著。凡庸的思想,像是馬桶裏的污漬,無論什麼,只是看著它,此外別無其他。

沒力史翠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 234